close

  本報訊 “一早就有朋友打電話給我,興奮地說纖道又能看到了。”杭州拱墅區皋亭文化研究會會長倪愛仁,昨天一大早,就匆匆趕到了半山石祥路臨丁路口的上塘河邊。
  此處有一座始建於唐宗觀年間的石拱橋——衣錦橋,至今仍是周邊居民過河來往的首選通道。衣錦橋下,是緩緩流淌的上塘河水。平日里並無特別,只是昨天,隨著河道水位的下降,衣錦橋北側的橋墩邊,浮現出一塊塊由大型青石板搭建而成的小道。
  這些青石板厚度為39釐米,為首的一塊有3米長,其餘的為1.5米長。石板搭成的小道沿著橋墩而過,延伸出十多米的距離,再遠處,卻依舊是被水淹沒著。小道和現有的河道堤岸高度相差足有一米多,從橋上看下去,仿似漂在水面上的獨立小天地。
  “這裡是上塘河的上游。這幾天下游善賢壩等幾處河壩開閘放水,水位慢慢下降,這才露出來的。”站在纖道上,倪愛仁指著橋洞壁上留下一道道凹陷的橫印——這是纖繩長期摩擦所留下的深淺不一的纖痕,搖頭嘆息。他說,隨著河床的抬高,水位上升,這條古纖道遺址已經沒入河中40多年了。只有遇到類似開閘放水的時候,才會露出來一兩天,而距離上一次古纖道露出水面,已經有5年光景了。
  說起這條古纖道,周邊年歲較大的居民,都印象頗深。
  “我們小時候就在纖道上乘涼,不用下水,蹲在纖道上也能撈點小魚小蝦。”60多歲的居民錢先生回憶道,這裡的上塘河河道直達海寧,早年間過往運輸糧食、水果的船隻不斷,半山是個重要的中轉站。由於運河水流平緩,老人們都會跟他們講,以前都得用纖繩拉著這些運輸船隻過去,也給半山帶來了熱鬧的客流。
  “我們小時候那會兒,纖道還有30多米長,老人們則說,以前有60來米。”倪愛仁說,由於早年間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,纖道多次遭受破壞,不少青石板都被拿去造房子,原先連接纖道的半山橋也被破壞殆盡,如今想起來,真是捨不得”。
  “是否能想個辦法,把剩下的纖道保護起來。”錢先生家裡的小伢兒已經不知道這條纖道的存在了,他希望,能採取一些保護措施,讓現在的市民經過古纖道時不忘這段漕運歷史。
  (感謝讀者杜先生提供線索)
  本報記者 蔣慎敏 文/攝
  (原標題:上塘河古纖道,5年後再露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h02bhlj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