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評/回應 □溫卓毅
  周昭遠醫生日前在南都早茶撰寫《醫生趕考:職稱不等於稱職》一文,指出目前職稱評審硬性要求科研項目和論文,而現時科研立項和論文評審的亂象,導致這些業績成果對實際工作毫無指導價值,由此評審產生的高級醫生可能根本不會看病。根據筆者從事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評審工作的體驗,周醫生的觀察不無道理,的確反映了眾多專業技術人員的心聲。不過,筆者並不認同周醫生對此亂象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思路。
  科研和論文標準的設立,是希望科學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績成果,這是整個人才評價的其中一環,由於其中一環出問題,而主張“廢除職稱評審”,有因噎廢食之嫌。如果廢除職稱制度,單純依靠醫生的個人追求,如何確保專業發展的動力?
  由同行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績成果,是普遍認可的人才評價方式。對申報人提出科研和論文要求正是出於這個考慮。科研申請和論文發表的亂象,說明同行評價出現漏洞,負責評審項目和論文的同行沒有履行自身的專業責任。不過,如前所述,科研和論文僅是整個同行評價的其中一環。整個申報評審過程,申報人還需要接受單位年度考核、單位評價、主管部門評價,最後才是評委會專家評審。如果每一個環節都能發揮作用,何愁“職稱不等於稱職”?
  另外,醫生專業由同行評價晉升是普遍做法。例如,在香港醫院管理局網站可以查到,香港醫生屬於醫療職系,從低到高分為駐院醫生/專科駐院醫生、副顧問醫生和顧問醫生。2007年之前,由於職位有限,醫生晉升困難,加上工作壓力大、對薪酬不滿,大量公立醫院醫生在取得專科資格後就會轉為私人執業。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嚴重令政府不得不調整專業發展架構,提高薪酬、延長雇用合約、增加顧問醫生職位等。同時,香港西醫工會一直向政府爭取醫生通過專科考試即可晉升的安排。有媒體笑言,若工會“成功爭取”,對患者不知是福是禍,因為醫生“再也不用自我增值,不用做研究、寫論文、拋妻棄子到外國學習香港未有的技術”。
  不難看出,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離不開專業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作,既需要專業同行的自覺,也離不開人事主管部門的引導和規範。
  (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)  (原標題:如何評出稱職醫生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h02bhlj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